異常火熱的鉬市場,等到了一個期待許久的消息。
近日,中金黃金(600489.SH)發布公告稱,其所屬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已全面恢復生產。公司表示,此次停產未對整體生產經營及年度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然而,就在這座大型銅鉬礦停產的四十余天中,國內鉬精礦與鉬鐵價格經歷了一輪迅猛上漲,甚至引發下游特鋼、化工等行業連鎖反應。
隨著該礦產的復產,此前緊繃的市場情緒出現些許松動,鉬價走勢趨穩。但行業普遍認為,要根本改變2025年以來鉬價高位震蕩的運行格局,仍為時尚早。
當前鉬市場的底層邏輯,依然緊緊圍繞供需關系的再平衡展開。產業理性正在回歸,而未來的鉬價走勢,仍取決于資源端的約束與新興需求的增長之間的博弈。
一礦之停,何以撼動全局?
2025年7月23日,中金黃金旗下內蒙古礦業公司突發安全事故,直接導致其銅鉬采選系統全面停產。這一突發事件在短期內造成鉬原料供應驟然收緊,市場看漲情緒迅速發酵。
資料顯示,該礦山作為國內重要的鉬生產基地之一,歷史年均鉬精礦產量約1.19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9%。以此推算,停產期間月均減少鉬金屬供應近1000噸。
這一供給缺口迅速傳導至價格端。根據專業機構統計,自7月24日至9月8日復產前夜,鉬精礦(55%以上)價格從4050元/噸度一路飆升至4650元/噸度,累計漲幅高達14.8%。即便在9月9日宣布復產當天,市場價格依然穩定在8日的水平,仍處于歷史較高區間。
從更宏觀的供需視角看,該礦停產導致的月供應缺口約占國內同期鉬月供應量的1.5%。這一比例看似不大,卻在原本就偏緊的供需天平上投下了一顆不容忽視的砝碼。下游鋼鐵行業反應迅速而強烈——以太鋼集團為代表的多家特鋼企業聯合發聲,指出鉬鐵采購成本較年初上漲超過10%,為傳導壓力,部分鋼廠不得不上調特種鋼材產品價格。
定量分析進一步表明,在該礦停產的四十多天中,全球鉬市場供需缺口從84.8萬噸擴大至約86萬噸。這一變化雖由偶然事件引發,卻深刻揭示了當前鉬市場供給彈性不足、資源集中度高的結構性問題。即便如今礦山復產緩解了短期供給壓力,價格仍未見大幅回調,足以印證市場對供給干擾事件的高度敏感。
短缺已成常態,成本驅動強化
與許多深陷“內卷”困境的大宗商品不同,當前鉬市場正處在一場由新興需求和資源約束共同推動的超級周期之中。
“短缺”,已成為鉬產業討論中*常見的關鍵詞。
從需求結構來看,新能源產業已崛起為鉬消費的重要引擎。2025年,光伏、電動汽車、風電等綠色科技領域對鉬的需求占比已從五年前的不足10%大幅攀升至30%。據測算,每GW光伏裝機需消耗約5000噸鉬,而電動汽車中高強度鋼與超合金的應用比例不斷提高,進一步推升鉬的使用強度。在這些新興動力加持下,全球鉬消費總量已增至29.41萬噸,且保持穩健增長。
另一方面,供給端卻面臨多重約束。資源民族主義在全球礦業領域抬頭,例如剛果(金)延長鈷出口禁令,雖不直接針對鉬,卻推高了伴生金屬的開采成本與合規風險,間接影響了鉬的供應穩定性。
同時,國內外環保政策持續收緊,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投資要求迫使礦業企業增加投入、放緩擴產節奏。數據顯示,2025年鉬單位開采成本同比上升75%,其中環保合規投入增加、礦石品位系統性下降是主要推手。
在此背景下,頭部企業憑借資源與控制力優勢,不斷通過并購整合強化市場地位。目前,以洛陽鉬業(占全球供應18%)、金鉬股份(15%)為代表的五家龍頭企業,合計市場份額(CR5)已達52%。然而,即便龍頭努力增產,供給剛性依然顯著,難以快速響應需求變化。
成本上漲與資源稀缺兩者相互強化,共同構筑了鉬價堅實的底部支撐。7月停產事件之后鉬價單月急漲近15%,而復產消息僅使價格不再上漲,恰恰說明突發事件只是“火上澆油”,真正支撐價格高位運行的,是持續存在的供需缺口和不斷抬升的成本曲線。
鉬的未來走勢如何?
展望未來,鉬市場能否走出高位震蕩格局,將取決于三方面因素的演變:供給增長潛力、需求結構變遷與政策環境導向。
首先從供給角度看,全球鉬資源稀缺性日益凸顯。綠地項目開發周期長、資本開支大,原有礦山普遍面臨品位下降、開采難度上升的困境。即便價格高企刺激部分閑置產能重啟和勘探投入增加,但考慮到礦業開發固有的滯后性,未來三至五年內鉬供給仍將保持剛性。
特別是中國作為全球*大鉬生產國,正持續推動礦業整合與安全生產、環保升級,這可能會進一步制約短期供給釋放。
其次,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雖然傳統鋼鐵領域(尤其不銹鋼、特種鋼)仍是鉬消費的主力,但新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正持續提升鉬的需求天花板。鉬在光伏電池背板、核電機組管道、風電軸承中的使用不可替代,且隨著技術迭代,單位用量仍有提升空間。
此外,航天軍工、電子器件等高端制造領域對高純度鉬制品的要求不斷提高,進一步推動需求分層與價值鏈提升。
*后,政策與貿易環境也將顯著影響鉬的全球流動與定價。一些資源輸出國加強原材料出口管制,意圖延伸本土產業鏈;而進口國則積極構建關鍵礦產儲備,以保障供應鏈安全。這類政策干預,可能加劇區域市場分化,抬高全球中游加工產業的原料成本。
綜合來看,鉬價短期內或因供給恢復、下游抵觸而出現技術性回調,但中長期難以擺脫偏強震蕩、底部抬升的大格局。一旦出現新的供給中斷或需求超預期爆發,價格再次沖高也將不無可能。
結語
中金黃金銅鉬礦的復產,為火爆的鉬市場帶來一絲緩和氣息,卻遠未到宣告行情終結的時刻。
鉬,這一曾經低調的金屬元素,如今已成為支撐能源轉型與高端制造的關鍵材料,其價格波動牽動著從礦山到組件的整條產業鏈。當前市場所呈現的,不僅是短期供需錯配的價格信號,更是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與資源約束長期化的深刻折射。
未來,鉬產業的參與者需在波動中把握結構性機遇,也要對資源稀缺性、產業集中度和新興需求建立更深刻的認知。
在綠色革命的浪潮之下,鉬的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936751078320673&wfr=spider&for=pc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